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0年1月22日)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来源搜索:"梁 (南朝)" — 网页、新闻、书籍、学术、图像),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判定指引)。
「梁朝」和「南梁」均重定向至此。关于其他用法,请见「梁朝 (消歧义)」和「南梁 (消歧义)」。
梁502年—557年東魏、西魏與梁朝對峙京城 • 502年-552年 建康• 552年-554年 江陵• 554年-557年 建康
国君姓氏蕭君主6• 502年-549年 武帝蕭衍(開國)• 555年-557年 敬帝蕭方智(亡國)
兴衰• 502年5月1日 齊和帝蕭寶融禪讓予蕭衍,梁朝建立。• 557年11月12日 敬帝蕭方智禪讓予陳霸先,陳霸先於四日後登基稱帝,陳朝建立。• 560年3月26日 蕭莊被陳朝擊敗,與王琳一同逃入北齊,梁朝徹底滅亡。
前身
继承
南齊
南陳
西梁
西魏
北齐
萬春國
今属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民國 越南
梁(502年5月1日-557年11月12日),又稱南梁、蕭梁、前梁、南朝梁,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室蕭衍称帝,改國號為梁,首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永元二年(501年),萧衍攻入南齐首都建康,梁天监元年(502年),萧衍强迫齐和帝萧宝融禅位,萧衍正式称帝,后世称为梁武帝。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是南北朝时期在世时间最长的皇帝,梁武帝早年颇有作为,对外收复了豫州之地,对内政治清明,这段时间南梁得以平稳发展,但梁武帝崇尚佛法,晚年又刑政废弛,太清二年(548年)爆发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禁忧愤而崩,其子梁简文帝萧纲继位不到两年又被侯景所杀,其后梁元帝萧绎虽然消灭侯景收复了建康城,但之后南梁又陷入诸王相互攻伐的内战中,南梁彻底衰败,554年西魏攻陷江陵,元帝被害,王僧辩、陈霸先扶立元帝子萧方智继位,是为梁敬帝。557年陈霸先强迫梁敬帝禅位,南梁灭亡,享国五十五年[1]。
國號[编辑]
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国号为梁,亦因皇帝姓萧,又称萧梁[2]。与南齐皇室同为萧整的后代,有时亦与南齐合称齐梁[2]。
历史[编辑]
中国历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註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国時代(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黄河文明、长江文明、辽河文明、珠江文明)
夏前21世紀—前17世纪
商前17世紀—前11世紀
周前11世紀︱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紀
戰國 前5世紀—前221年
秦前221年—前207年
汉前202年︱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西汉 前202年—9年
新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220年—280年
魏220年—266年
蜀漢221年—263年
吳222年—280年
晋266年—420年
西晋 266年—316年
东晋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国304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宋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齐 479年—502年
梁 502年—557年
西魏535年—557年
东魏534年—550年
陳 557年—589年
北周557年—581年
北齐550年—577年
隋 581年—619年
唐 618年—907年武周 690年—705年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後梁907年—923年
十國(吳、南唐吳越、閩前蜀、後蜀荆南、楚南汉、北汉)907年—979年
辽(契丹)916年—1125年西辽1124年—1218年
後唐923年—937年
後晉936年—947年
後漢947年—951年
後周951年—960年
宋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金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國 1206年—1368年元 1260年/1271年—1368年北元 1368年—1388年
明 1368年—1644年南明 1644年—1662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清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華民國大陆时期 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关条目
中国史学史
中国历史年表
中国朝代
中国首都
中国语言
艺术史
经济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闻史
军事史
水军史
統一史
環境史
中国历史年表查论编
蕭衍建梁[编辑]
南齐末年,皇帝萧宝卷行事荒淫,并大肆诛杀大臣,杀死尚书令萧懿并追杀其兄弟,萧懿的弟弟雍州刺史萧衍因此联合行荆州府事萧颖胄起兵,拥立萧宝卷的胞弟荆州刺史南康王萧宝融为帝。萧衍攻入京城,萧宝卷被杀。因萧颖胄已病逝,萧衍成为萧宝融势力唯一领导人物,以太后王宝明名义加封自己为建安郡公、梁公、梁王及杀死萧宝卷的儿子、兄弟、堂兄弟,仅萧宝卷庶兄萧宝义因残疾、胞弟萧宝夤北逃而幸免(庶弟萧宝源虽未被杀,但也很快病死)。他虽迎萧宝融进京,但在萧宝融进京前即迫其禅位,改封萧宝融为巴陵王,次日即杀之,以萧宝义续封[3][4][5]。
盡管萧衍算是南齐宗室,但与南齐皇室的关系疏远,其共通的祖先得追溯到西晉時期的蕭整,为了给自己制造登基的合法性,他不继承齐朝的皇统,而是以其新的封号「梁」作為国号。他自称明帝勋臣而受禅,后为对抗萧宝夤,改称自己推翻萧宝卷之举是为齐高帝、齐武帝子孙报仇,亦不再自居明帝勋臣。
梁武帝蕭衍在代齐即位後厲行儉約,令南梁前期國勢頗盛。然而武帝迷信佛教,曾三次出家為僧,令朝臣須用大量金錢為他贖身。他又大建佛寺及翻譯佛经,令佛教大盛,可是佛事太過損害经济,令梁朝國勢開始衰弱。
侯景之亂[编辑]
其後东魏叛將侯景投降,武帝本欲借侯景之力北伐,侯景見南梁國勢衰弱,加上武帝出賣自己,遂有反叛之意,終於548年爆發侯景之亂。皇侄临贺王萧正德曾被过继给武帝,却未能被立为皇太子且回归本宗,心怀不满,与侯景勾结,侯景许诺拥立其为帝。侯景围攻建康,包括皇子宗室们所统领的各地兵马多观望不救,萧正德奉命抵抗时率军倒戈。侯景攻克建康外城后,立萧正德为帝。549年侯景攻克建康城,以武帝名义解散勤王军队,废杀萧正德,武帝亦被其囚禁餓死,這場亂事亦是梁朝滅亡的關鍵。
武帝死后,侯景立皇太子萧纲为傀儡简文帝,把持朝政。同时,不服从侯景的南梁地方势力彼此也互相攻伐及求援于北齐、西魏。武帝第七子湘东王萧绎攻杀武帝第一任太子萧统子河东王萧誉,迫使其弟岳阳王萧詧以襄阳降西魏,受封梁王;武帝第六子邵陵王萧纶降北齐,亦受封梁王,但因萧纶因与北齐结盟而失去南梁支持,遭萧绎、侯景打击,最终被西魏所杀;武帝幼子武陵王萧纪据益州称帝。其他地方势力亦有被侯景所灭者。北齊和西魏相繼乘机夺淮南和中國西南大片土地,梁朝国力急剧衰败,只能偏安長江以南。双方互有胜负,但总體来说在军事上北朝转強,南朝逐渐转弱。
天正元年八月十七日(551年10月2日),侯景迫梁簡文帝禪位給梁武帝故太子蕭統孫豫章王蕭棟,改元天正。天正元年十月初二日(551年11月15日),又殺梁簡文帝。天正元年十一月十九日(552年1月1日),迫使蕭棟禪位,改國號為漢。
江南殘破[编辑]
552年,萧绎灭侯景,在江陵称帝,史称梁元帝;指示收复建康的手下杀死萧栋兄弟,没有还都建康。年底,他歼灭萧纪势力,但期间他联合西魏致使益州被西魏所得。
553年,北齐出兵意图拥立武帝侄湘阴侯萧退为帝,未果。
因梁元帝与西魏交恶,555年,西魏攻克江陵,迫使梁元帝父子投降,然后杀之,在江陵立萧詧为帝;元帝诸子仅晋安王萧方智幸存,大将王僧辩等不承认萧詧,在建康拥立萧方智为梁王,以太宰承制,准备拥立为帝,却因被北齐所败,被迫同意北齐所请,改立萧懿子萧渊明为帝,萧渊明亦应王僧辩所请,立萧方智为皇太子。另一大将陈霸先随即以王僧辩投降北齐、抛弃先帝之子为由袭杀王僧辩,迫使閔帝萧渊明禅位给萧方智,萧方智史称梁敬帝。陈霸先代表敬帝对北齐称臣,后又击败北齐,亦掌握了朝中大权。
太平二年十月初六日(557年11月12日)梁敬帝禪位當時已為陳王的陳霸先[6],陳霸先於是在太平二年十月初十日(557年11月16日)稱帝,建立陳朝。[7]
蕭莊即位與敗亡[编辑]
陳武帝稱帝後,梁朝的殘餘勢力與地方豪強還不斷起兵反抗。廣州刺史蕭勃起兵北上,陳武帝陳霸先派周文育、侯安都等平定廣州,消滅蕭勃。湘州刺史王琳據州抗陳,陳武帝派軍進剿,都戰敗失利。王琳進軍占據江州,並求助北齊,立永嘉王蕭莊為帝,改元天啟。天啟元年(558年)三月,在齊文宣帝高洋派兵幫助下,王琳擁立蕭莊以繼承梁朝,於郢州即位,並追諡蕭淵明為閔皇帝。蕭莊任王琳為侍中、使持節、大將軍、中書監,準備東下攻陳朝。[8][9][10]天啟三年(560年),王琳舉兵東下,北齊派兵萬餘人配合,直指建康。天啟三年二月十四日(560年3月26日),王琳於蕪湖附近的梁山敗於陳朝太尉侯瑱,退回江州,上游根據地湘州也被北周奪取;北齊軍在博望被陳軍攻擊,北齊將領劉伯球被俘虜,資儲船艦盡被沒收,數萬人也被俘虜。王琳只得帶他的妻妾和左右十多人,渡江逃亡北齊。[10][11]蕭莊在御史中丞劉仲威的侍奉下,前往壽陽,投靠北齊。[12]
北齊皇建二年(561年)正月,齊孝昭帝高演派王琳從合肥出發,召募北方武人,想求得進一步發展。陳朝合州刺史裴景徽,是王琳的哥哥王珉的女婿,他請求讓他家裡的奴僕為王琳充當嚮導。齊孝昭帝讓王琳與行台左丞盧潛帶兵一起去策應裴景徽,王琳為了慎重起見,便藉口說要考慮,一直沒有作出決定。裴景徽擔心自己求作內應的事泄漏出去,就挺身而出逃奔了北齊。齊孝昭帝任命王琳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讓他鎮守壽陽。[13]北齊武平元年(570年),北齊授蕭莊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封梁王,並承諾幫他復興梁朝。[12]北齊武平四年十月十三日(573年11月22日),陳將吳明徹攻陷壽陽,王琳被殺。[14]北齊承光元年(577年),在復興梁朝之前,北齊就滅亡了,蕭莊在鄴城含恨而死。[12]
後梁續國[编辑]
主条目:西梁
蕭詧,梁武帝孫,封岳陽王,任雍州刺史,後降西魏。承聖三年(554年),助西魏攻破梁元帝都江陵,被封為梁帝。次年,蕭詧即帝位,都江陵,史稱後梁或西梁。[15]後梁雖然以南朝正統自居,與陳朝對立,但地少國弱,一直是北方西魏、北周和隋朝的附庸國。[16]後梁先後依附於西魏和北周,相繼傳位於蕭巋、蕭琮。隋文帝楊堅即帝位後,對後梁採取招撫過渡政策。廣運二年九月十九日(587年10月26日),隋文帝征召蕭琮率臣入朝,廢除後梁,蕭琮為柱國,封莒國公。其弟蕭瓛及叔父蕭岩舉城降陳,後梁國滅。後梁三帝都江陵共33年。[15][17]
隋大業十三年十月十九日(617年11月22日),梁宣帝曾孫蕭銑起兵,自稱梁公,而後稱梁王,建年號鳳鳴。[18][19]鳳鳴二年(618年),蕭銑稱帝,署置百官,復辟梁朝。勢力範圍東至三硤,南盡交址,北拒漢川,皆附之,勝兵四十餘萬。[19]鳳鳴五年(621年),唐高祖李淵命趙郡王李孝恭、李靖率兵攻打蕭銑,包圍其都江陵。鳳鳴五年十月二十一日(621年11月10日),蕭銑不忍連累百姓,開城投降,到長安後,被唐高祖斬首,梁朝的這次復辟共歷五年。[20][21]
疆域及行政區劃[编辑]
查论编南朝行政區劃宋楊州丹楊郡 | 吴郡 | 吳興郡 | 義興郡東楊州會稽郡 | 東陽郡 | 新安郡(內史460-465) | 臨海郡(內史461-466) | 永嘉郡(內史461-466)南徐州晋陵郡(內史462) | 南東海郡 | 南琅邪郡南兗州廣陵郡(內史443-449) | 海陵郡(內史455-461) | 盱眙郡 | 钟离郡 | 山陽郡(內史455-468) | 臨江郡徐州彭城郡(內史420-445) | 沛郡 | 下邳郡 | 東海郡(內史445-468) | 東莞郡 | 琅邪郡 | 兰陵郡 | 東安郡 | 宿預郡 | 淮陽郡(內史448-452) | 濟陰郡 | 北濟陰郡兗州泰山郡 | 高平郡 | 魯郡 | 济北郡 | 東平郡(內史454-470)豫州汝南新蔡二郡 | 汝陽郡 | 汝陰郡(內史447-452) | 陳南頓二郡 | 颍川郡 | 谯郡 | 梁郡南豫州歷陽郡(內史460-461) | 南譙郡(內史432-453) | 廬江郡(內史468-469) | 馬頭郡 | 晉熙郡(內史467-479) | 弋陽郡 | 宣城郡 | 義陽郡(內史445-467) | 南汝陰郡 | 淮南郡(內史463-466)青州齊郡 | 濟南郡 | 樂安郡 | 東萊郡 | 高密郡 | 平昌郡 | 長廣郡 | 北海郡 | 太原郡荊州南郡(內史453-454) | 南平郡(內史439-479) | 武寧郡 | 宜都郡(內史420-424) | 巴东郡(相460-479) | 建平郡(內史444-476) | 汶陽郡 | 河東郡郢州江夏郡(內史424-479) | 安陸郡(內史458-465,相478) | 竟陵郡(內史424-432、453-459,相477-479) | 隋陽郡(隋郡420-478)(內史449-453、478-479) | 武陵郡(內史435-453、470-479) | 天門郡 | 巴陵郡(內史456-479) | 武昌郡(內史452-455) | 西阳郡(內史456-461)湘州长沙郡(內史420-479) | 衡阳郡(內史424-479) | 湘东郡(內史452-465) | 廣興郡(始興郡420-472)(內史436-453,相453-471、473-479) | 邵陵郡(內史462-466、474-479) | 零陵郡(內史420-479) | 桂阳郡(內史457-474) | 臨賀郡(臨慶郡470-471)(內史463-465、470-471) | 始建郡(始安郡420-466)(內史461-466、476-479) | 营阳郡雍州襄阳郡(內史460,相478-479) | 南陽郡(內史476-478) | 順陽郡(內史456-457) | 新野郡 | 京兆郡 | 始平郡(內史465-479) | 扶風郡 | 河南郡 | 廣平郡 | 馮翊郡 | 華山郡江州寻阳郡(內史460-466) | 豫章郡(內史461-465) | 鄱阳郡(內史455-471) | 庐陵郡(內史420-424、426-477) | 臨川郡(內史420-479) | 南康郡(相420-479) | 建安郡(內史452-471) | 晉平郡(晋安郡420-468)(相454-460,內史460-466、468-471) | 安成郡(相420-460?,內史466、471-477) | 南新蔡郡梁州漢中郡 | 魏興郡 | 新城郡 | 上庸郡 | 晋寿郡 | 新巴郡 | 北巴西郡 | 巴渠郡 | 宋熙郡 | 懷漢郡 | 新興郡(內史476-479)益州蜀郡 | 晋原郡 | 沈黎郡 | 犍為郡 | 汶山郡 | 東江陽郡 | 越巂郡 | 巴西梓潼二郡 | 廣漢郡 | 遂宁郡 | 巴郡 | 南宕渠郡 | 新城郡 | 南陰平郡 | 寧蜀郡寧州建宁郡 | 牂柯郡 | 夜郎郡 | 平蠻郡 | 南廣郡 | 建都郡 | 興古郡 | 晉寧郡 | 西平郡 | 梁水郡 | 雲南郡 | 興寧郡 | 東河陽郡 | 西河郡廣州南海郡(內史463-465) | 東官郡 | 新会郡 | 苍梧郡(相471-473) | 晉康郡 | 新寧郡 | 永平郡 | 鬱林郡 | 晉興郡 | 桂林郡 | 高涼郡 | 宁浦郡 | 义安郡 | 宋康郡 | 綏建郡 | 海昌郡 | 宋熙郡 | 樂昌郡 | 臨漳郡交州交趾郡 | 合浦郡 | 武平郡 | 新昌郡 | 九真郡 | 九德郡 | 宋平郡 | 宋壽郡齊楊州丹楊郡 | 會稽郡 | 吴郡 | 吳興郡 | 東陽郡 | 新安郡(內史493-494) | 臨海郡(內史493-495) | 永嘉郡(內史493-495) | 義興郡南徐州南東海郡 | 晋陵郡 | 南琅邪郡豫州南汝陰郡(內史479-502) | 晉熙郡(內史486-494、?-502) | 弋陽郡 | 安豐郡 | 光城左郡 | 邊城郡 | 建宁郡 | 齊昌郡南豫州淮南郡 | 宣城郡(內史489-490、494,相494) | 歷陽郡 | 庐江郡 | 臨江郡南兗州廣陵郡 | 海陵郡 | 山陽郡 | 盱眙郡北徐州钟离郡 | 馬頭郡 | 新昌郡冀州北東海郡青州北海郡 | 東莞琅邪二郡江州寻阳郡(相479-498) | 豫章郡(內史479-502) | 臨川郡(內史479-502) | 庐陵郡(內史482-502) | 鄱阳郡(內史479-494、501-502,相494-500) | 安成郡(內史479-502) | 南康郡(相479-490,內史490-500) | 南新蔡郡 | 建安郡(內史482-501,相501-502) | 晋安郡(內史482-502)廣州南海郡(內史483-495) | 東官郡 | 义安郡(內史489-?) | 新寧郡 | 苍梧郡 | 高涼郡 | 永平郡 | 晉康郡 | 新会郡 | 廣熙郡 | 宋康郡 | 宋隆郡 | 海昌郡 | 綏建郡 | 樂昌郡 | 鬱林郡 | 桂林郡 | 宁浦郡 | 晉興郡 | 齊樂郡 | 齊康郡 | 齊建郡 | 齊熙郡 | 黄水郡交州九真郡 | 武平郡 | 新昌郡 | 九德郡 | 交趾郡 | 宋平郡 | 宋壽郡越州臨漳郡 | 合浦郡 | 永寧郡 | 百梁郡 | 安昌郡 | 南流郡 | 北流郡 | 龍蘇郡 | 富昌郡 | 高興郡 | 思筑郡 | 鹽田郡 | 定川郡 | 陸川郡 | 齊寧郡 | 越中郡 | 馬門郡 | 封山郡 | 吳春俚郡 | 齊安郡 | 齊康郡荊州南郡(內史479-493、497-498) | 南平郡(內史483-495) | 天門郡 | 宜都郡(內史483-494) | 汶陽郡 | 武寧郡 | 巴东郡(內史488-490,相490-502) | 建平郡 | 河東郡(內史486-498)郢州江夏郡(內史481-500) | 安陸郡(內史482-499) | 竟陵郡(內史482-499) | 武陵郡(內史479-502) | 巴陵郡(內史484-502) | 武昌郡(內史483-485) | 西阳郡(內史485-498) | 齊興郡 | 方城左郡 | 北新陽郡 | 義安左郡 | 南新陽左郡 | 北遂安左郡 | 新平左郡 | 宜人左郡 | 建安左郡司州南義陽郡 | 北义阳郡 | 隋郡(內史482-499) | 齊安郡 | 淮南郡 | 宋安左郡 | 安蠻左郡 | 永寧左郡 | 東義陽左郡 | 東新安左郡 | 新城左郡 | 圍山左郡 | 北淮安左郡 | 南淮安左郡 | 北隨安左郡 | 東隨安左郡雍州襄阳郡(相479-483) | 南陽郡 | 新野郡 | 始平郡 | 廣平郡 | 京兆郡 | 扶風郡 | 馮翊郡 | 河南郡 | 華山郡 | 順陽郡 | 齊安郡 | 齊康郡 | 招義郡 | 西汝南北義陽二郡平蠻府西新安郡 | 義寧郡 | 南襄郡 | 北建武郡 | 蔡阳郡 | 永安郡 | 安定郡 | 懷化郡 | 武寧郡 | 新陽郡 | 义安郡 | 高安左郡 | 義陽郡 | 南襄城郡 | 廣昌郡 | 東襄城郡 | 北襄城郡 | 懷安郡 | 弘農郡 | 西弘農郡 | 析陽郡 | 漢廣郡 | 中襄城郡湘州长沙郡(內史479-502) | 衡阳郡(內史479-494、495-502,相494-495) | 桂阳郡(內史479-502) | 零陵郡(內史479-502) | 永陽郡(营阳郡)(內史?-498) | 湘东郡(內史490-502) | 邵陵郡(內史486-502) | 始興郡(廣興郡)(內史479-502) | 臨賀郡(內史489-498) | 始安郡(內史479-502)梁州漢中郡 | 魏興郡 | 南新城郡 | 上庸郡 | 晋寿郡 | 新巴郡 | 北巴西郡 | 巴渠郡 | 宋熙郡 | 涪陵郡 | 安康郡 | 懷漢郡 | 齊興郡 | 弘農郡 | 東昌魏郡 | 略阳郡 | 北梓潼郡 | 廣長郡 | 弎水郡 | 思安郡 | 宋昌郡 | 建宁郡 | 南泉郡 | 三巴郡 | 江陵郡 | 懷化郡 | 歸寧郡 | 東楗郡 | 宋康郡 | 南漢郡 | 南梓潼郡 | 始寧郡 | 江陽郡 | 南部郡 | 南安郡 | 建安郡 | 壽陽郡 | 南陽郡 | 宋寧郡 | 歸化郡 | 始安郡 | 平南郡 | 懷寧郡 | 新興郡 | 南平郡 | 齊兆郡 | 齊昌郡 | 新化郡 | 寧章郡 | 鄰溪郡 | 京兆郡 | 義陽郡 | 歸復郡 | 安寧郡 | 東宕渠郡 | 宋安郡 | 齊安郡 | 北水郡益州蜀郡(內史489-495) | 廣漢郡(內史489-495) | 晋原郡 | 寧蜀郡 | 汶山郡 | 南陰平郡 | 東遂寧郡 | 西遂寧郡 | 犍為郡 | 巴西梓潼二郡 | 東江陽郡 | 巴郡 | 新城郡 | 北部都尉 | 越巂獠郡 | 沈黎獠郡 | 甘松獠郡 | 始平獠郡 | 齊開左郡 | 齊通左郡 | 齊樂郡 | 齊基郡寧州建宁郡 | 南廣郡 | 南朱提郡 | 南牂柯郡 | 梁水郡 | 建都郡 | 晉寧郡 | 雲南郡 | 西平郡 | 夜郎郡 | 東河陽郡 | 西河郡 | 平蠻郡 | 興古郡 | 興寧郡 | 西河陽郡 | 北朱提郡 | 永昌郡 | 益寧郡 | 南犍為郡 | 西益郡 | 江陽郡 | 犍為郡 | 永興郡 | 永寧郡 | 安寧郡 | 東朱提郡 | 安上郡梁江表地區楊州丹楊郡 | 南丹楊郡 | 淮南郡 | 宣城郡(內史532-549) | 吴郡 | 吳興郡 | 南陵郡東楊州會稽郡 | 臨海郡 | 赤城郡 | 新安郡 | 東陽郡 | 永嘉郡(內史552-557) | 建安郡南徐州兰陵郡 | 晋陵郡 | 信义郡 | 義興郡(相556-557) | 南琅邪郡 | 南彭城郡江州寻阳郡 | 太原郡 | 豫章郡(內史504-525、531-551) | 庐陵郡(內史509-557) | 南康郡(內史508-557) | 晋安郡(內史506-531、552-555) | 梁安郡 | 鄱阳郡(內史502-557) | 臨川郡(內史502-557) | 安成郡 | 巴山郡淮南地區南兗州廣陵郡 | 海陵郡 | 秦郡 | 神农郡 | 盱眙郡涇州泾城郡 | 東陽郡北兗州山陽郡 | 淮陰郡南豫州歷陽郡 | 江都郡豫州南梁郡 | 武安郡南谯州新昌郡 | 高塘郡 | 南梁郡豫州晉熙郡(內史552-554) | 樅陽郡湘州廬江郡霍州岳安郡 | 北沛郡安豐州安豐郡義州義城郡 | 邊城郡北徐州鍾離郡 | 馬頭郡 | 淮陵郡 | 九江郡安州定遠郡 | 西沛郡建州高平郡 | 新城郡光州光城郡 | 北光城郡 | 弋陽郡 | 宋安郡 | 梁安郡 | 長陵郡朔州-郢州定城郡淮北地區武州下邳郡 | 武安郡西徐州南譙郡 | 龍亢郡 | 蕲城郡 | 臨渙郡 | 蒙郡 | 阳夏郡東徐州宿預郡 | 淮陽郡 | 朝陽郡 | 臨沐郡 | 晉寧郡 | 高平郡 | 朱沛郡 | 修儀郡 | 安豐郡 | 绥化郡 | 呂梁郡 | 恩撫郡 | 西淮郡 | 扶風郡 | 兰陵郡 | 清河郡 | 鉅鹿郡 | 太山郡 | 東平郡 | 陽平郡 | 歸義郡仁州-睢州南濟陰郡 | 沛郡潼州-陳州汝陰郡(內史502-557) | 弋陽郡 | 財丘郡 | 梁興郡 | 西恒农郡 | 陳南郡 | 清河郡 | 南陽郡 | 汝南郡 | 太原郡 | 東恆農郡 | 新蔡南陳留二郡 | 滎陽郡 | 北通郡 | 新興郡 | 東郡青冀二州北海郡 | 東彭城郡 | 北譙郡 | 北東海郡 | 僮阳郡南北二青州-汴州汴郡 | 淮陽郡河南地區西豫州汝南郡淮州淮川郡江漢地區楚州城陽郡 | 西汝南郡 | 汝陽郡 | 仵城郡華州上川郡 | 西義陽郡荊州南郡 | 南平郡(內史518-557) | 天門郡 | 汶陽郡 | 武寧郡 | 南安湘郡 | 義陽郡(內史537) | 河東郡(內史531-550)宜州宜都郡郢州江夏郡 | 沔陽郡 | 营阳郡 | 州城郡 | 武昌郡(內史537-546) | 西阳郡 | 建安郡(內史502-518,相555-557) | 上雋郡 | 武陵郡(內史514-552) | 巴陵郡(內史502-557) | 南陽郡 | 夜郎郡新州梁宁郡北新州竟陵郡 | 齊興郡土州東永寧郡 | 西永寧郡 | 真阳郡富州-洄州-泉州-豪州-北司州北义阳郡 | 隋郡 | 曲陽郡 | 齊安郡 | 北隨郡 | 崇義郡南司州安陸郡應州平靖郡北郢州上明郡定州建宁郡北江州永安郡 | 阴平郡 | 齊昌郡 | 梁安郡湘州安蠻郡 | 梁宁郡雍州襄陽郡 | 德广郡 | 始平郡 | 華山郡 | 興國郡 | 秦南郡 | 沔東郡 | 廣平郡嶺南地區廣州南海郡 | 東官郡 | 綏建郡 | 梁化郡 | 齊康郡 | 高要郡 | 樂昌郡 | 新会郡 | 宋隆郡 | 晉康郡 | 梁泰郡瀛州义安郡新州新寧郡高州高涼郡 | 電白郡 | 杜陵郡 | 宋康郡 | 海昌郡 | 齊安郡 | 連江郡 | 南巴郡 | 陽春郡成州梁信郡 | 蒼梧郡合州齊康郡建州廣熙郡雙州平原郡 | 開陽郡 | 羅陽郡崖州珠崖郡石州永平郡 | 建陵郡 | 陰石郡 | 梁德郡東寧州齊熙郡 | 黄水郡 | 梁化郡龍州馬平郡靜州梁壽靜慰二郡 | 武城郡 | 開江郡 | 南靜郡南定州鬱林郡 | 宁浦郡 | 简阳郡 | 樂陽郡 | 嶺山郡 | 桂平郡桂州始安郡(相525,內史552-554) | 桂林郡 | 安成郡(內史502-557) | 领方郡 | 晉興郡 | 韶阳郡 | 象郡交州交趾郡 | 宋平郡 | 武平郡興州新昌郡愛州九真郡黃州宁海郡利州-明州-德州九德郡安州宋壽郡 | 安京郡 | 宋廣郡越州合浦郡 | 龍蘇郡 | 陸川郡 | 百梁郡 | 封山郡 | 定川郡羅州石龍郡 | 高興郡 | 永寧郡(相552-555)衡州清远郡 | 臨賀郡(內史532-548) | 陽山郡 | 始興郡(內史502-557) | 安遠郡 | 梁乐郡 | 齊樂郡 | 桂阳郡(內史502-557)沅湘地區湘州长沙郡(內史502-557) | 湘东郡(內史514-552) | 衡阳郡(內史502-557) | 零陵郡 | 永陽郡(內史502-557) | 樂梁郡 | 邵陵郡(內史514-557) | 岳阳郡(內史531-550) | 藥山郡巴漢地區北梁州漢中郡東梁州魏興郡 | 魏明郡 | 豐寧郡 | 齊興郡 | 廣福郡 | 涪陵郡 | 安康郡南梁州-北巴州北巴西郡 | 白馬郡 | 義陽郡 | 南部郡 | 木蘭郡 | 辅剑郡 | 掌天郡黎州東晉壽郡 | 西晉壽郡 | 宋熙郡南洛州上津郡洵州洵阳郡岐州新城郡 | 上庸郡绥州-北益州平興郡 | 除口郡 | 平武郡華州-巴州大谷郡 | 歸化郡 | 哀戎郡 | 遂宁郡 | 義陽郡 | 木門郡 | 北水郡 | 伏虞郡 | 隆城郡 | 义安郡 | 梓潼郡 | 新興郡東巴州安寧郡 | 敬水郡 | 平南郡渠州北宕渠郡鄰州-萬州東關郡 | 開巴郡 | 新安郡 | 寧巴郡 | 壽陽郡 | 巴中郡 | 萬榮郡并州南晉郡 | 臨江郡蜀中南中地區益州蜀郡 | 廣漢郡 | 始康郡 | 江原郡 | 寧蜀郡 | 汶山郡 | 齊基郡 | 西遂寧郡 | 巴郡 | 東陽郡 | 新城郡 | 始平郡 | 西宕渠郡 | 東遂寧郡 | 普慈郡 | 齊通郡 | 懷仁郡 | 席郡 | 巴西梓潼二郡 | 南陰平郡東益州-戎州六同郡信州巴东郡(相502-553) | 信陵郡 | 建平郡瀘州東江陽郡绳州北部郡 | 汶山郡巂州越巂郡寧州建平郡 | 南廣郡 | 朱提郡 | 牂柯郡 | 梁水郡 | 建都郡 | 雲南郡 | 西平郡 | 夜郎郡 | 東河陽郡 | 西河郡 | 平蠻郡 | 興古郡 | 興寧郡 | 西河陽郡 | 永昌郡南寧州晉寧郡西梁荊州南郡鄀州武寧郡 | 永寧郡基州章山郡 | 上黃郡 | 汶陽郡平州漳川郡 | 安遠郡(河東郡)陳江表地區楊州丹楊郡 | 南琅邪郡 | 彭城郡吳州吴郡(內史588-589) | 钱唐郡(內史588-589) | 吳興郡(內史588-589)東楊州會稽郡(內史586-589) | 臨海郡(內史568-589) | 新安郡(內史565-582) | 東陽郡(內史588-589) | 永嘉郡(內史583-589)豐州晋安郡(內史565-589) | 建安郡(內史572-589) | 南安郡(內史583-589)南徐州東海郡 | 晋陵郡 | 義興郡 | 江阴郡(內史557-589) | 信义郡(內史583-589)南豫州淮南郡(內史576-589) | 宣城郡北江州南陵郡江州寻阳郡(內史582-589) | 鄱阳郡(內史560-589) | 太原郡(內史588-589) | 豫章郡(內史569-589) | 庐陵郡(內史565-589) | 南康郡(內史557-589) | 巴山郡(內史582-589) | 豫宁郡 | 臨川郡(內史557-559) | 安成郡(內史559-569) | 廣豐郡 | 安樂郡沅湘地區郢州江夏郡(內史565-589) | 上雋郡 | 武昌郡(相576-582,內史582-589) | 西阳郡(內史583-589)巴州巴陵郡(內史557-589)湘州長沙郡(內史569-589) | 湘东郡(相560-?,內史583-589) | 衡阳郡(內史560-589) | 邵陵郡(相566-585,內史587-589) | 岳陽郡(內史582-589) | 零陵郡(相557-589) | 永陽郡(內史568-589) | 绥越郡(相584-589) | 樂梁郡武州武陵郡(內史565-589) | 南陽郡 | 沅陵郡(內史583-589) | 藥山郡 | 夜郎郡荊州南郡(內史583-589) | 河東郡(內史573-589) | 南平郡(相573-578,內史583-589) | 天門郡 | 義陽郡(相573-?,內史582-589)祐州宜都郡(內史573-589)信州-嶺南地區廣州南海郡(內史583-589) | 東官郡 | 高要郡 | 晉康郡 | 宋隆郡 | 梁泰郡 | 清远郡(相560) | 樂昌郡 | 梁化郡 | 义安郡 | 綏建郡(相582-589)新州新寧郡(內史586-589) | 新会郡(內史586-589)高州高涼郡 | 杜陵郡 | 海昌郡 | 永寧郡 | 宋康郡 | 齊安郡 | 陽春郡 | 連江郡 | 南巴郡 | 電白郡南合州齊康郡羅州石龍郡 | 高興郡越州合浦郡 | 封山郡 | 龍蘇郡 | 定川郡 | 抱郡 | 百梁郡興州新昌郡(內史588-589)桂州始安郡(相573-583,內史583-588) | 桂林郡 | 象郡 | 韶阳郡 | 安成郡 | 领方郡 | 晉興郡東衡州始興郡(內史557-589) | 安遠郡 | 盧陽郡西衡州陽山郡(相559-569,內史583-589) | 梁乐郡 | 桂阳郡(相560-563,內史568-589) | 齊樂郡 | 臨賀郡(內史583-589)東寧州齊熙郡 | 黄水郡 | 梁化郡成州梁信郡(相582-589) | 苍梧郡靜州梁壽靜慰二郡 | 南靜郡 | 開江郡 | 逍遙(相582-589)武城二郡建州廣熙郡雙州平原郡 | 開陽郡 | 羅陽郡石州永平郡 | 陰石郡 | 梁德郡 | 建陵郡 | 永業郡南定州鬱林郡 | 石南郡 | 桂平郡 | 宁浦郡 | 简阳郡 | 樂陽郡 | 嶺山郡安州宋壽郡 | 宋廣郡 | 安京郡龍州馬平郡崖州珠崖郡宜州-黃州宁海郡利州-明州-交州交趾郡 | 宋平郡 | 武平郡愛州九真郡德州九德郡位置不詳新蔡郡(內史575-589) | 晉熙郡(內史575-589) | 巴东郡(內史586-589) | 臨江郡(內史586-589) | 新興郡(內史583-589) | 岳山郡(內史583-589) | 梁城郡(相582-589)注釋注1:列出宋大明八年(464年)、齊建武四年(497年)、梁中大同元年(546年)、後梁广运元年(586年)、陳禎明二年(588年)的實州、實郡。下劃線者為南朝所設置的僑郡。注2:地望大致相同但名稱不同的郡,取最後使用的名稱,並括注明曾用名。注3:郡王、開國郡公的封地分別括註「內史」、「相」及其設置時間。
君主[编辑]
君主列表[编辑]
南北朝·南朝·梁君主與年號 查论编
肖像
廟號
謚號
名諱
在世時間
在位時間
年號及使用時間
陵寢
-
-
臨湘縣懿侯(齊武帝蕭賾謚)
蕭順之
?
-
-
-
建陵
太祖(武帝蕭衍追尊)
文皇帝(武帝蕭衍追謚)
-
高祖
武皇帝
蕭衍
464年-549年
502年-549年
天監
502年-519年
修陵
普通
520年-526年
大通
527年-528年
中大通
529年-534年
大同
535年-545年
中大同
546年
太清
547年-549年
—
—
—
蕭正德(原為臨賀王)
?-549年
548年-549年
正平
548年-549年
—
-
高宗(侯景謚)
明皇帝(侯景謚)
蕭綱
503年-551年
549年-551年
大寶
550年-551年
莊陵
太宗(孝元帝蕭繹追尊)
簡文皇帝(孝元帝蕭繹追謚)
-
-
昭明太子(武帝蕭衍謚)
蕭統
501年-531年
-
-
-
安陵
-
昭明皇帝(蕭棟追謚)
高宗(宣帝蕭詧追尊)
昭明皇帝(宣帝蕭詧追謚)
-
-
豫章安王(武帝蕭衍謚)
蕭歡
?
-
-
-
-
-
安皇帝(蕭棟追謚)
—
—
—
蕭棟(原為豫章王,侯景篡位後降封淮陰王)
?-552年
551年
天正
551年
—
侯景篡位,立國曰漢
—
—
武陵貞獻王
蕭紀(原為武陵郡王)
508年-553年
552年-553年
天正
552年-553年
—
孝元帝蕭繹復國
—
世祖
孝元皇帝
蕭繹
508年-555年
552年-555年
承聖
552年
—
天正
553年
承聖
553年-555年
-
-
閔皇帝(蕭莊追謚)
蕭淵明(廢為建安公)
?-556年
555年
天成
555年
-
-
-
敬皇帝(陳武帝陳霸先謚)
蕭方智(禪位於陳武帝陳霸先,降封江陰王)
543年-558年
555年-557年
紹泰
555年-556年
-
太平
556年-557年
-
-
-
蕭莊
548年-577年
558年-560年
天啟
558年-560年
-
世系图[编辑]
主条目:兰陵萧氏世系图
梁文帝蕭順之
长沙宣武王萧懿?-500梁武帝萧衍464-502-549临川靖惠王萧宏473-526
梁闵帝萧渊明?-555-556梁昭明帝萧统501-531梁简文帝萧纲503-549-551梁元帝萧绎508-552-554武陵王萧纪508-552-553臨賀王萧正德?-548-549
梁安帝萧欢?-541西梁宣帝萧詧519-555-562武烈世子萧方等528-549梁敬帝萧方智543-555-557-558
淮陰王萧栋?-551-552西梁明帝萧岿542-562-585河間忠烈王蕭巖永嘉王蕭莊548-557-560-577
西梁靖帝萧琮?-585-587-?河間文憲王萧璿
梁王萧铣583-617-621
藩王[编辑]
主条目:南朝藩王列表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 吕思勉. 南北朝的始末. 《中国通史》. 青岛出版社. 2020-05. ISBN 9787555290476.
^ 2.0 2.1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1日. ISBN 7562222770 (中文).
^ 山本 2010,第98頁.
^ 川本 2005,第152頁.
^ 川本 2005,第153頁.
^ 姚思廉. 《陳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上》 (中文). 辛未,梁帝禪位於陳……
^ 姚思廉. 《陳書‧卷二‧本紀第二‧高祖下》 (中文). 永定元年冬十月乙亥,高祖即皇帝位于南郊……
^ 李延壽. 《南史‧卷九‧陳本紀上第九‧武帝文帝廢帝》 (中文). 三月,王琳立梁永嘉王蕭莊以奉梁後,即位於郢州。
^ 李延壽. 《南史·巻五十一·列傳第四十一·梁宗室上》 (中文). 明至,望朱雀門便長慟,迄至所止,道俗參問,皆以哭對之。及稱尊號,改承聖四年爲天成元年,大赦境内。以方智爲太子,授王僧辯大司馬,遣其子章馳到齊拜謝。齊遇明及僧辯使人,在館供給宴會豐厚,一同武帝時使。及陳霸先襲殺僧辯,復奉晉安王,是爲敬帝,而以明爲太傅、建安王。報齊云:「僧辯陰謀篡逆,故誅之。」仍請稱臣于齊,永爲蕃國。齊遣行台司馬恭及梁人盟于暦陽。明年,齊人征明,霸先猶稱蕃,將遣使送明,疽發背死。時王琳與霸先相抗,齊文宣遣兵納永嘉王莊主梁祀,追諡明曰閔皇帝。
^ 10.0 10.1 張鶴泉. 《魏晉南北朝史:一個分裂與融合的時代》. 中華民國: 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6月27日. ISBN 9789571453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16日) (中文). 陳武帝稱帝後,梁朝的殘餘勢力和地方豪強還不斷起兵反抗。梁廣州刺史蕭勃起兵北上,陳武帝陳霸先派周文育、侯安都等平定廣州,消滅蕭勃。梁湘州刺史王琳據州抗陳,陳武帝派軍進剿,都戰敗失利。王琳進軍占據江州,並求助北齊,立永嘉王蕭莊為帝,改元天啟。蕭莊任王琳為侍中、使持節、大將軍、中書監,準備東下攻陳。陳武帝用侯項為統帥,統領周文育、侯安都等西拒王琳。陳武帝不及平定這些叛亂,稱帝不到一年就死去。皇帝位由其侄子陳蒨繼承,是為陳文帝。陳文帝即位後,他的政權號令還不出建康千里之外。對建康威脅最大的就是盤踞湘、郢二州的王琳。天嘉元年(560年),王琳舉兵東下,北齊派兵萬餘人配合,直指建康。陳文帝堅決抗擊,在蕪湖附近打敗了王琳與北齊的聯軍。王琳逃回江州,他的上游根據地湘州被北周襲取。王琳只得帶他的妻妾和左右十多人,渡江逃亡北齊。
^ 姚思廉. 《陳書·卷三·本紀第三·世祖》 (中文). 丙申,太尉侯瑱敗王琳于梁山,攻齊兵于博望,生擒齊將劉伯球,盡收其資儲船艦,俘馘以萬計,王琳及其主蕭莊奔於齊。
^ 12.0 12.1 12.2 李延壽. 《南史·卷五十四·列傳第四十四》 (中文). 元帝即位,改諡武烈世子。封子莊為永嘉王。及魏剋江陵,莊年甫七歲,為人家所匿。後王琳迎送建鄴。及敬帝立,出質于齊。敬帝太平二年,陳武帝將受禪,王琳請莊于齊以主梁嗣,自盆城濟江。二月,即帝位于郢州,年號天啟,置百官。王琳總其軍國。明年,莊為陳人所敗,其御史中丞劉仲威奉以奔壽陽,遂入齊。齊武平元年,授特進、開府儀同三司,封梁王。齊朝許以興復,竟不果而齊亡,莊在鄴飲氣而死。
^ 司馬光. 《資治通鑑·卷一六八·陳紀二·起上章執徐,盡玄黓敦牂,凡三年。》 (中文). 齊主使王琳出合肥,召募傖楚,更圖進取。合州刺史裴景徽,琳兄珉之壻也,請以私屬為鄉導。齊主使琳與行臺左丞盧潛將兵赴之,琳沈吟不決。景徽恐事泄,挺身奔齊。齊主以琳為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刺史,鎮壽陽。
^ 姚思廉. 《陳書·卷五·本紀第五·宣帝》 (中文). 乙巳,吳明徹克壽陽城,斬王琳,傳首京師,梟於朱雀航。
^ 15.0 15.1 高時林. 《南國完璧:荆州古城墙》. 中華人民共和國: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7年1月1日. ISBN 97872160914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16日) (中文). 第五次定都江陵的是後梁蕭詧。蕭詧,梁武帝孫,封岳陽王,任梁雍州刺史,後降西魏。公元554年,助西魏攻破梁元帝都江陵,被封為梁帝。次年,蕭詧即帝位,都江陵,史稱後梁。後梁先後依附於西魏和北周,相繼傳位於蕭巋、蕭琮。隋文帝楊堅即帝位後,對後梁採取招撫過渡政策。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征召蕭琮率臣入朝,其弟蕭瓛及叔父蕭岩舉城降陳,後梁國滅。後梁三帝都江陵共33年。
^ 杜友龍. 《太平盛世:歷代盛世與開明之治》. 中華民國: 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20年4月1日. ISBN 97898651611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16日) (中文). 隋朝初年,在南方還存在著西梁和陳兩個政權。西梁雖然以南朝正統自居,與陳朝對立,但地少國弱,一直是北方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國。
^ 魏徵. 《隋書‧卷一‧帝紀第一‧高祖上》 (中文). 辛卯,廢梁國,曲赦江陵。以梁主蕭琮為柱國,封莒國公。
^ 魏徵. 《隋書‧卷四‧帝紀第四‧煬帝下》 (中文). 丙申,羅令蕭銑以縣反,鄱陽人董景珍以郡反,迎銑於羅縣,號為梁王,攻陷傍郡。
^ 19.0 19.1 張昭; 賈緯. 《舊唐書‧卷五十六‧本紀第一‧列傳第六 - 蕭銑・杜伏威・輔公祏・沈法興 ・李子通・羅藝・梁師都》 (中文). 蕭銑,後梁宣帝曾孫也……大業十三年……即日自稱梁公……銑於是築壇於城南,燔燎告天,自稱梁王。以有異鳥之瑞,建元為鳳鳴。義寧二年,僭稱皇帝,署置百官,一準梁故事……張繡略定嶺表,東至三硤,南盡交址,北拒漢川,皆附之,勝兵四十餘萬。
^ 張昭; 賈緯. 《舊唐書‧卷一‧本紀第一‧高祖》 (中文). 乙巳,趙郡王孝恭平荊州,獲蕭銑。
^ 張昭; 賈緯. 《舊唐書‧卷五十六‧本紀第一‧列傳第六 - 蕭銑・杜伏威・輔公祏・沈法興 ・李子通・羅藝・梁師都》 (中文). 四年,高祖命趙郡王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發自夔州,沿流而下;廬江王瑗從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趣辰州道,黃州總管周法明趣夏口道以圖銑。及大軍將至,銑江州總管蓋彥舉以五州降。又遣其將文士弘等率兵拒戰,孝恭與李靖皆擊破之,進逼其都。初,銑之放兵散也,自留宿衛兵士數千人,忽聞孝恭至而倉卒追兵,並江、嶺之南,道里遼遠,未能相及。孝恭縱兵入郭,布長圍以守之。數日,克其水城,獲其舟船數千艘。其交州總管丘和、長史高士廉、司馬杜之松等先來謁銑,聞兵敗,便詣李靖來降。銑自度救兵不至,謂其群下曰:「天不祚梁,數歸於滅。若待力屈,必害黎元,豈以我一人致傷百姓?及城未拔,宜先出降,冀免亂兵,幸全眾庶。諸人失我,何患無君?」乃巡城號令,守陴者皆慟哭。銑以太牢告於其廟,率官屬緦縗布幘而詣軍門,曰:「當死者唯銑,百姓非有罪也,請無殺掠。」孝恭囚之,送於京師。銑降後數日,江南救兵十餘萬一時大至,知銑降,皆送款於孝恭。銑至,高祖數其罪,銑對曰:「隋失其鹿,英雄競逐,銑無天命,故至於此。亦猶田橫南面,非負漢朝。若以為罪,甘從鼎鑊。」竟斬於都市,年三十九。銑自初起,五年而滅。
文獻[编辑]
川本, 芳昭, 中華の崩壊と拡大 魏晋南北朝, 中国の歴史05, 講談社, 2005-2 请检查|date=中的日期值 (帮助)(日語)
山本, 英史, 中国の歴史, 河出書房新社, 2010-10 (日語)
前朝:南朝:齊朝
中国朝代
后朝:南朝:陳朝
查论编魏晋南北朝
漢朝時期 - 220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 220年 - 589年
隋朝時期 581年 - 619年 -
三國時期184年 - 220年 - 280年
晉朝時期265年 - 280年 - 420年
南北朝時期420年 - 589年
南朝時期420年 - 589年
东汉- 220年
曹魏220年 - 265年
西晋265年 - 316年
东晋317年 - 420年
宋420年 - 479年
齐 479年 - 502年
梁502年 - 557年
陈557年 - 589年
亡於隋
繼承東漢
蜀汉 221年 - 263年
亡於曹魏
繼承梁
西梁 555年 - 587年
亡於隋
獨立於曹魏
孫吳 229年 - 280年
亡於西晉
十六國時期304年 - 439年
北朝時期 439年 - 581年
獨立於西晉
五胡諸國 304年 - 439年
北魏386年 - 534年
东魏 534年 - 550年
北齐550年 - 577年
亡於北周
西魏535年 - 556年
北周557年 - 581年
隋581年 -
查论编南北朝歷史事件南朝劉裕篡晉 · 河南之战 · 元嘉之治 · 元嘉北伐 · 盱眙之围 · 宋室內訌 · 刘义宣之乱 · 竟陵王之乱 · 义嘉之难 · 青州之战 · 蕭道成篡宋 · 唐寓之起义 · 永明之治 · 典籤之亂 · 萧衍篡齊與天監之治 · 大明曆 · 浮山堰崩塌 · 鍾離之戰 · 陈庆之北伐 · 元颢入洛 · 神灭论论战 · 侯景之乱(建康城破) · 萧纪称帝 · 江陵之戰與西梁建立 · 陈霸先建陈 · 王琳存梁抗陳 · 天嘉小康 · 陳頊廢帝 · 太建北伐 · 隋滅陳之戰北朝北魏統一北方 · 盖吴起事 · 北魏太武帝灭佛 · 国史之狱 · 云冈石窟开凿 · 孝文帝改革 · 均田制 · 三长制 · 龙门石窟开凿 · 法慶事件 · 天竺取经 · 关陇起义 · 六镇之乱(河北起事) · 水经注 · 河阴之变 · 韓陵之戰 · 孝武西迁 · 北魏分裂 · 小关之战 · 沙苑之战 · 河桥之战 · 邙山之戰 (543年) · 玉壁之戰 · 府兵制改革 · 邙山之战 · 北周武帝灭佛 · 北周統一北方 · 尉遲迥之亂 · 楊堅称帝中國歷史事件
傳疑時代 → 夏朝 → 商朝 → 西周 → 東周(春秋 → 戰國) → 秦朝 → 漢朝 → 三國 → 晉朝/十六國 → 南北朝 → 隋朝 → 唐朝 → 五代十國 → 宋朝/遼金夏 → 元朝 → 明朝 → 清朝 → 中華民國 → 中華民國/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