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至西漢
編輯
平頂山市管轄的寶豐縣曾發現舊石器時代遺物.
公元前6000多前( 新石器時代晚期 )到前1800年( 夏朝中後期 ),今平頂山市境內多處有人類聚居。
在寶豐縣竇莊、臨汝縣槐樹蔭和中山寨、郟縣水泉等處發現的古文化遺址,具有明顯的裴李崗文化特徵。
在魯山縣邱公城、襄城縣賈莊、臨汝縣閻村和煤山、市郊蒲城店和寺崗等處,則有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
殷商時期的應部落位於平頂山市郊薛莊鄉的滍陽一帶。
[5]
西周初期,周武王將自己的第四子改封於此,稱應國。在周王朝所轄諸侯國中,應國具有一定的「監國」職能,地位較高。
隨著周王朝的沒落,在加上連年征戰,應國國力逐漸衰竭,春秋中葉,應國被南方崛起的楚國滅掉。
戰國後期,魏國攻楚國取魯陽(今魯山縣)。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秦國的相國范睢封於應,為應侯。
西漢晚期,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形成赤眉軍和綠林軍大規模的反抗王莽,新朝地皇四年(23年)三月,劉秀率綠林軍攻父城(今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不下,遂屯兵巾車鄉(今焦店鄉原留村),俘王莽部下馮異,馮異歸順劉秀。之後,劉秀攻克昆陽。王莽遣大司徒王尋、大司空王邑率兵42萬,從洛陽進圍昆陽。劉秀大破莽軍,殺王尋。王邑逃回洛陽。莽軍潰逃時搶渡滍水(今苗候、滍陽一帶的沙河),時逢大雨,河水猛漲,莽軍溺死者數萬計,史稱「昆陽之戰」。
建安七年(202年)劉備由新野引兵北上攻打曹操,曹操派夏侯惇領兵南下迎敵,在葉縣雙方相遇,還未開戰,劉備就故意拔營南逃至博望,劉備以伏兵計擊破曹軍,生擒了敵將夏侯蘭,史稱「博望坡之戰」。[6]
唐代至清末
編輯
平頂山博物館
唐代,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以討宰相楊國忠為名,在范陽發動叛亂,天寶十五年(756年),山南節度使魯炅立柵於葉縣,與安祿山部將武今珣戰於滍水,魯軍敗後,退保南陽。同年,唐玄宗為平定史思明叛亂,唐發南陽、葉縣之兵,在葉縣擊敗史軍一部。
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軍侵及江南,途經襄陽北歸。在四月初進入平頂山一帶,牛皋率領鄉親大敗金兵。由於在家鄉組織的抗金戰役有功,牛皋被晉升為西道招撫使及蔡、唐、信軍鎮撫使。後加入岳飛的岳家軍,被任命為為唐、鄧、襄、郢四州的安撫使。[7]
元初,忽必烈的大將馬禿塔兒被贈職正三品昭勇大將軍。後辭官南遷,定居昆陽之北的荊山(今荊山村),荊山逐漸形成蒙古族村落。明代崇禎十五年(1642年)陝督汪喬年率兵與李自成的義軍戰於襄城縣。義軍克襄城,殺汪喬年,消滅官軍2萬餘人。義軍復克郟縣,處決知縣李貞左、練總高凌雲。八月,陝督孫傳庭軍入河南圍剿義軍,在郟縣為李自成所敗。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寶豐縣大劉村人白朗以「打富濟貧」為口號率眾起義,反對袁世凱政權,起義軍歷時四年,轉戰五省,曾發展到三萬餘人。1914年8月3日,在寶豐戰鬥中,白朗中流彈身亡。
中華民國
編輯
1947年5月16日,中共中央為了實施挺進中原戰略,決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1948年4月13日至5月1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軍區駐紮於葉縣,5月17日至11月13日遷至寶豐縣。 從1948年5月2日至6月3日,中原軍先後發起宛西、宛東戰役,將老河口、西峽口以東,南陽以西廣大地區的十餘座城鎮全部占領。與此同時,中原軍區還在平頂山境內建立中原製藥廠、豫西軍工處兵工廠分廠、中原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前身)和中原軍政大學(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前身),以此來建設和鞏固不斷擴大的領地。[8]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今平頂山地級市轄境分別由洛陽專區、許昌專區管轄[9],今平頂山市轄區分屬葉縣、寶豐縣。[10]1953年,國家開始勘探平頂山煤礦。1954年,中南煤炭管理局設立平頂山煤礦籌備處。[10]:91956年,中共平頂山礦區委員會、許昌專署平頂山辦事處相繼成立。[10]:14195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省轄市平頂山市,以葉縣、寶豐縣的六個鄉鎮作為平頂山市的行政區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