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王美
建水文笔塔是一座不分级,没有门,毫无装饰的实心塔。当时为什么要修建此塔?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段历史。
建水文笔塔,位于城西南4公里处的拜佛山顶,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造型独异,呈八面体,是一座无门无窗的实心塔。塔高31.4米,塔基周长31.4米,与塔高相等。不分级、无装饰,通体无檐。由底向上逐渐收缩至塔顶,顶部较小,好似笔头,远眺就如一支倒立的巨型毛笔。因建于山冈之上,更觉雄伟。至于塔高和塔基周长均为31.4米,不知是巧合,还是建塔者从圆周率中得到某种启示或联想,现已无法考证。
古人为何在此建文笔塔,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
第一,在离城区4公里多的山巅独建一塔,并非供人们游览观光;塔体无门无窗为实心,不可攀高瞭望;塔周无交通要道,不为指航导向。可见,文笔塔是一座典型的风水塔。在八卦西南为坤卦,坤卦分未、坤、申三向。《金锁玉关》载:“未砂能发家,可以置家财。坤砂迭迭起,真是上元花,妇女持家政,把酒话桑麻。”“申砂女儿美,圆面又长腿,若与寅水照,丹青化优美。”“二黑(坤方)砂完全,阴阳一照眠,上中丁财旺,(上中指三元九运中的上元和中元),家富积银钱,如得艮水照,福寿又双全”。建水城西南坤方的西湖村一带,古为湖泊,地势比城区低凹,为水。故在坤方拜佛山顶建文笔塔为砂补之。
第二,文笔塔是一座人文理念塔。命名文笔,(《现代汉语词典》对文笔的解释为“文章用词造句的风格”)表示建水古代人民,不仅重文兴教,多有所学,而且要学文重教、学有所成,要有文采,有真才实学。此命名还有另一层含义,据说当时的临安府,民族杂居,习武之人众多,民风强悍,械斗之风盛行,民族起义频繁,命名文笔塔也有用文压武,偃武修文发展地方文化之义。文笔塔形似一支饱蘸泸江河水为墨的倒立毛笔,向蓝天挥毫疾书,象征才华横溢的临安学子。塔为实心,意即塔(踏)实,表示临安学子的学风。从塔的名、形、义上无不体现了建塔的真正内涵——学文重教。
建水古代重视教育,元代办庙学之初就到四川聘请师资来担任儒学教授。当然,历史更给了建水教育发展的机遇。明洪武年间,山西右部政使韩可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山西右参政王奎,松阳(今浙江遂昌)人。此二人皆为当时的知名文人,只因口快直谏,被贬到云南临安卫,同在建水戍边。临安卫指挥万中对二人优礼相待,并请他们讲学,二人皆乐于担任教职。当时正值元代庙学改为临安府学、临安卫学之际。得此良师,临安文教之风大兴,韩、王二人在建水讲学近16年之久,人文卓著。因此,建水有识之士认为:“临安文风之开,自韩都谏、王学士两先生谪戍始”。“临安之风,实二公倡之”。为了纪念他们,后人在建水文庙内建祠,取名“寄贤祠”,每年春、秋两季祭祀二公。清康熙年间,绘塑二公像,改名“景贤祠”。后人瞻仰塑像,莫不肃然起敬,景仰不忘二公德泽。祠前建“景贤书院”,这是全国文庙内仅有的乡土祠祀建筑。
展开全文
景贤祠内有一碑,刻有王奎所作的《自铭并韩可宜铭》一文,文后附诗“荷戈万里戍戎行,……赖有诗书开远徼,……军中子弟半圭徂,奕世人才说建庠。志到双清诏国史,丹青不老近宫墙。”碑文说明了他们不幸被充军到建水,却万幸还能用《诗经》、《尚书》等儒家经典著作来开边徼之塞,为建水教育培养出人才,并使多半学子获得官职。另外,明嘉靖年间被贬谪至云南的著名学者——杨慎(字升庵),曾两度寓居建水,开馆讲学,临安士子多所向学,对临安文风、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建水,自古尊重知识,爱戴人才,尊师重教的民风无处不在。教育质量之高,名冠全滇,清人吴大勋在《滇南闻见录》中写到“余承乏五华书院者两年,纵观各府之文,非不皆有可观。要之师友渊源,下帷苦功,而能理法明备,辞章稳当者,临安、云南、大理三府鼎足而立。”说明临安学子确有文笔,真才实学。
来源:中国论文网
hhrb_rw
邮箱|rw@hh.cn
Q 群|426533568
如果觉得此文对你有帮助,请帮忙分享给更多朋友,谢谢!
部分文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