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养】中国蚊子地图,最多的地方不是南方,而在......附羚羊谷和壶穴

一项发表在过敏及临床免疫学期刊上的研究表明,花蚊子的唾液中含有高达16种过敏原,可以称得上是"毒王"。而刺扰伊蚊的唾液中的过敏原数量也超过了10种。然而,更加可怕的是,许多蚊子还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根据疾病控制中心发布的2019年全国蚊虫监测报告,淡色/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是中国数量最多的蚊子种类,分别占到总数的57.73%、20.27%和12.22%。

蚊子真的喜欢O型血吗?实际上,蚊子并不在乎你的血型,它更关心的是你是否"香"。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优质内容值得传播

推荐转发评论留言

欢迎标注来源转载

蚊子吸血是为了获取足够的营养成分来产卵。人类皮肤上分布的一种挥发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棒状杆菌可以吸引蚊子,而人体血液中的氨基酸可以提高蚊子的生殖产量,这也是蚊子对人类皮肤的喜爱原因。

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对付蚊子的完美"武器",让蚊子完全消失也是不太可能的。

一、羚羊谷

1.什么叫“羚羊谷”地貌?

羚羊谷:因野羚羊经常出没而获名,是举世闻名的摄影圣地之一,位于美国亚利桑纳州北部印第安纳瓦霍人部落内,有上羚羊峡谷与下羚羊峡谷之分。

地表:平淡无奇,就是一条干枯的河沟,峡谷在地面的宽度仅20~50cm;地下:谷深却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姿态万千。

2.羚羊谷形成原因及过程

羚羊峡谷是柔软的砂岩经过百万年的各种侵蚀力所形成,主要是由于暴洪的侵蚀,其次则是风蚀。

该地在季风季节里常出现暴洪流入峡谷中,暴增的雨量使得水的流速相当快,湍急的水流顺地势冲刷极度干燥坚硬的地表。再加上狭窄通道将河道缩小,因此垂直侵蚀力也相对变大。日积月累,地貌就发生变化,形成了羚羊峡谷底部的走廊,以及谷壁上坚硬光滑、如同流水般的边缘。

3.羚羊峡谷与壶穴的关系

羚羊峡谷主要组成地层为层理清晰可见的红砂岩。在漫长的地质演化时期,砂岩地层由粒径大小不一的岩屑组成,其岩性相对变质岩或者火山岩而言更为柔软,因此较容易受到风和流水等的剥蚀。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羚羊峡谷本质上就是一条地下河道,是由一系列壶穴连结贯通而成的。而壶穴作用是用于研究基岩河道底侵深切与地壳岩石剥蚀与抬升的重要机制。

二、壶穴

1.壶穴是在河流上游经常出现的一种地理特征。由于雨水令河水流量增加,带动上游的石块向下游流动,当石块遇上河床上的岩石凹处无法前进时,会被水流带动而打转,经历长时间后将障碍磨穿,形成一圆形孔洞,称为壶穴。

2.位置:壶穴常出现在河流的山区源头及上游峡谷地带。

3.壶穴的形成条件

河床的落差较大。

河流流速较快,且常年较为水流稳定。

河床中的岩石具有一定的裂缝,基岩的硬度较小,抗侵蚀性较弱。在岩性不同的河床中往往会形成较深的壶穴。

藻类、草本、灌木以及小树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有机质,可以对壶穴进行生物风化,有利于促进壶穴的发展。

4.壶穴的形成过程

当季节性的洪水顺着岩石内垂直的节理面流入地下,激流冲动河底的砾石,在无数洼坑里旋转、研磨、刻划、撞击着基岩,漩涡中的岩石碎块与矿物颗粒像一个个锋利的钻头,不断刨蚀掏空河底的基岩,形成无数水壶形状的大大小小的洞穴,这就是地质学上所说的壶穴。

特点:壶穴是一种普遍的地质构造,它以光、曲、滑、漏、透、空闻名。

羚羊谷也是世界上著名的狭缝型峡谷之一。狭缝型峡谷是一种狭窄的峡谷,由流水侵蚀岩石而形成。大多数狭缝型峡谷的岩石组成是自砂岩与石灰岩,少数是花岗岩及玄武岩。但只有极少数的溪流才可以形成狭缝型峡谷,必须满足当地岩石特性以及区域降雨的条件,因此羚羊峡谷的地质景象极其难得。

1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内容。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这是我们坚持不断

持续不停更新动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兔兔的生殖系統

iphone5s能升级ios9吗?iphone5s升级ios9正式版图文教程

争锋频道:蜜果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