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尚红文化”溯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尚红”的习惯。如果用一种色彩来形容中国,人们肯定会想到“红色”。中国红,红中国,自古红到今,这种鲜明的色彩已经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图腾与精神皈依。这一抹红,从历史的长河泛过来流下来,一直到现在仍是中国人心中的温暖颜色,并在这份颜色中找到那一扇向阳的门窗!

中国人的“尚红”文化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太阳神的虔诚膜拜。阳光是生命之源头,也是人类得以进化的利器。故而人类在幼年时期对太阳的崇拜近乎虔诚。他们对太阳的认识其实是非常朴素的,如果没有太阳,植物就不能生长,天空就无法明亮。太阳象征永恒、光明、生机、繁盛、温暖和希望,到汉朝时,太阳成为国家图腾,当时普遍推崇“玄瑞”之色,就是太阳的红黑双色。

因太阳与火都是光明的象征,故古人除了膜拜太阳神,还顶礼火神,火性炙热、刚烈,与太阳具有近似功能,太阳与火所具备的品性,均有“红焰”,故人们把这种红色称作“火德”,这就是中国人“尚红”之风的开始。古代易学家或谶纬学者常以“五德”(以“五行”配五种颜色,上升为“德”)生克的变化推测各个王朝兴衰变迁。在这个过程中,红色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的文化底色。

中国最早使用的颜色是黑、白、土红和赭石色,红色为最早流行色。稍后,代之而起的是青、赤、白、黑、黄这五色,“五色”可代表五个方位(东南西北中),又可以与“五行”(金木水火土)配合,还可以相应于“五脏”(心肝脾肺肾),即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

青、赤、白、黑、黄是古代的“正色”,其中“黄色”标志着权威、神圣与庄严,又是智慧与文明的象征,很自然地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皇帝穿黄袍是天经地义的,除了皇帝,任何人不得穿黄色衣服。我国各个朝代崇尚的颜色不同,夏朝流行黑色,殷商时期流行白色,到周朝以红色为时尚,并给红色以正统地位。

中国各个朝代中,“尚红文化”最为发达的要算汉朝和明朝。这两个朝代均兴起于南方,南方丙丁火,是“朱雀”之位。唐代李周翰有注:“朱鸟、朱雀,南方神也。”既是南方之神,那南方人定会对它顶礼膜拜。故在汉朝与明朝时,国家政治与文化中均提倡使用象征火的红色,这也是故宫红墙红柱的来历之一。

古时,紫色属于杂色,孔子在《论语》中有“恶紫之夺朱也”句。可见,当时的紫色令人讨厌,远不如红色正统。据说“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从此,紫色这种杂色渐为人所激赏,成了高贵之色,大有胜过红色之势。

汉唐时期,紫色地位一路攀升。凡是生活中高贵之物,一律冠以“紫”字,把清晨的太阳叫做“紫旭”,生活用品都加上“紫”字,如紫檀、紫玉、紫晶、紫貂、紫芝、紫书、紫府、紫狐、紫石、紫金丹、紫气东来、紫袍金带、紫盖黄旗等。

中国很早的时候,就重视服饰色彩。唐代有“九品中正制”,官分九品,服装也分九等,三品以上穿紫色衣服,四品穿深红色服装,五品穿浅红色,六品是深绿色,七品是浅绿色,八品是深青色,九品是浅青色。而民间百姓则只能穿黑、白、灰等色。各种颜色不能乱穿,必须按规定执行,不然很有可能丢了性命。

九品之中,紫色最贵,青色最低微,故向有“朝中朱紫贵”之说。唐代诗人白居易就用“江州司马青杉湿”来形容遭贬后的官职之低,至多只有八品或九品。在古代,红色已经是非常尊贵了,但紫色更高过红色,故有“红得发紫”之句来形容那些运势畅达之人,现在也形容有些人的受欢迎程度。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相关文章

比利时队世界杯号码分配:阿扎尔10号,德布劳内7号

卡利夫斯科比斯汀多久刷新

清蒸鲈鱼时,需要提前腌制吗?老师傅告诉你做法,鱼肉不腥不柴